我有一個在德國唸書的同學最近回來渡假,便趁剛開學還不算太忙時跟他出去吃飯。他還是如往常一樣,優雅且有氣質,說話得體且很有禮貌。
每每跟他說話,其實我都有壓力,因為他真的好愛音樂,時常有些令人驚訝的話語出現,讓我覺得我比不上他,因為我的感受沒有他那樣深。
聽他描述在德國學音樂的過程,讓我覺得很羨慕,因為畢竟古典音樂是從歐洲來的,而且他們的教授相較起來比較嚴格,也都很認真,那裡的學生也都是來自世界各地,也都是熱愛音樂的人。在那裡,享受到了德國人對音樂的嚴謹,對音樂的尊敬和重視,也見識到來自各國的好手。
除此之外,有許多事情都是要多聽多看,才會有深刻切身的體驗。例如音樂節,道道地地的德國音樂節,就像是拜魯特音樂節,若能真正到達現場,參加音樂會,才能知道華格納樂劇的震撼,以及全世界愛樂者對它的重視。
他跟我提到他考音樂院的過程,是小小心心,謹謹慎慎的過了一關又一關,最後才能如願的進入音樂院。而他主修長笛,長笛的教授如何帶領他學習,讓他覺得受用無窮,而覺得他之前在台灣學的一點都不夠多,有許多曲子或是處理方式都是從所未有的經驗。
在德國唸書的前幾年,是不准有參加樂團的情況,雖然他已吹得很好了,還是不夠上場。這跟在台灣是不一樣的,因此台灣的樂團並不是都很好。
我從他的談話中,知道德國人對基礎練習之重視,往往在台灣都不是特別重視的,所以基礎不穩,相對的往上疊高的能力都將會受到質疑。
他現在唸的也是大學,有許多課程跟我們的類似,但是他們學的很札實,唸的範圍也較廣,我想是因為他們是單純的音樂院,但是我們這邊是音樂教育系。不過把它拿來跟國內普通大學的音樂系比較,卻還是顯得我們的制度沒有確確實實做到,而導致學生往往能混則混,老師也是,而使得進步的速度無法如他們那樣快。
談得久了,便會對於自己有一些地方需要反省。例如自己對於自己該做的功課是否用心,對每一種練習是否有認真的一一去做,對於作業有沒有一種負責任的態度,種種感觸都會油然而生。
雖然在學校,我們要學的學科很多,畢竟我們是大學,不是研究所,無法針對某一科目去鑽研,不過,也藉此機會讓我好好反思這幾年來的求學經過,雖然總是安安分分的過了一個學期又一個學期,但是卻覺得頭腦裡裝的東西也沒有呈現等比級數一樣的增加,總是一個大略的影像,學的領域雖廣,但是卻不精,也許這就是大學生吧?
我想,要多伸展觸角,到每一領域去看看走走,對我們也是有幫助的。
- Apr 01 Mon 2002 20:03
第三週 Journal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